罗布泊和朋友(科学家彭加木在罗布泊是怎么失踪的)
资讯
2024-02-18
448
1. 罗布泊和朋友,科学家彭加木在罗布泊是怎么失踪的?
在1980年,科学家彭加木带领着一支综合科学考察队进入罗布泊考察,但在快要结束的时候,队员们发现水和食物都所剩不多,彭家木就自己留下一个便条,说自己向东去找水,至此,彭加木就再也没有回到营地。
彭加木很久没有回来以后,科考队员就驱车前去寻找,一路上他们发现了脚印,在离驻地六公里的地方,发现了他的沙包。一直到晚上凌晨,都没有发现彭加木的身影,于是科考队员就将这次失踪的情况报告给了当地部队。
部队对于这次的事件,很是关注。很快就连军区少有的直五直升机也派了出来,直升机在事发的地点搜索了将近四十多分钟,但是依然没有发现任何蛛丝马迹。
紧接着在地面上的搜救队,在原驻地向东一路找去,在疏勒河道上,发现了脚印。经过鉴定,这个脚印的确是彭加木的脚印。并且在一个土丘上,发现糖纸,上面有“椰子奶糖青岛食品场”的字样。彭加木曾经带过这样的糖果,因此可以肯定,彭加木来过此地。但是奇怪的是,发现的这些印记,却找不到彭加木的任何痕迹。便条,脚印,糖纸三个连在一起,是否解释了什么诡异的指向呢?
对于这次彭加木的消失,地方部队曾经组织大规模的立体搜索。但是依然没有任何消息。有人说是因为风沙太大,因此把彭加木的尸体掩盖了。但是问题在于,风沙如果大的话,那脚印和糖纸怎么解释。因此有风沙的说法就不能成立。
彭加木的身体不好,而且缺水少食,因此能行动的范围不会太远。军方动员部队在天空和地面都进行了四次大规模地毯式的搜索,然而彭加木这个人,就像凭空消失的一样,什么都没有了。所谓活着见人,死着见尸。人和尸都没有,这个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要知道,在罗布泊沙漠,一千就一只是一个无人区。这片地区,在古代的时候叫做莫贺延碛,而在玄奘法师在夜里的时候,则发现满天鬼火闪烁如繁星,魑魅魍魉,形状恐怖,前后跟随。
这里的所谓魑魅魍魉究竟是什么东西,我们不好说,有的人说是海市蜃楼,也有人说是玄奘出现了幻觉,但是在当时,玄奘法师究竟看到的是什么,不好说。还有一点就是清朝的纪晓岚,在新疆工作的时候,曾经听过一个将军说过一个奇遇。
那个将军有一次晚上在戈壁上骑着马,往家走。结果忽然发现远处有一个人,跑的速度很快,向这位将军身边奔来。此将军知道夜深,此物必不好好意,就连射三箭,才将此物射死。
等走到此物眼前发现,原来是是一只很大的蜥蜴,而且物竟然可以向人一样奔跑,将军视之为妖。那么又没有可能彭加木在这个无人区中碰见了类似的动物呢?
而说彭嘉木穿越,则完全是穿越小说看多了,吹个牛就算了。
2. 如果把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造陆连起来?
如果把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造陆连起来,渤海有望变最大淡水湖吗?
这是一个脑洞大开的问题。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最近处的距离仅有120余公里,看上去建造一个将其连接起来的大坝似乎没有什么问题,难度也应该不算巨大,毕竟在世界上其它国家看来,我国的基建水平简直是神一般的存在,像建造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在最高的地区修建高速公路、在最陡峭的山顶建造桥梁等,无论是工程的数量还是难度,在世界上都是首屈一指的。
(跨海大桥)
假如我们不考虑在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建造一个大坝这样工程的可行性,那么工程完工后经过一段时间后,看看渤海能否会变为淡水湖。
渤海是我国的一个内海,北、西、南三面分别毗邻辽宁、河北、天津和山东三省一市,其中辽东半岛的南端(老铁山角)与山东半岛的北端(蓬莱)隔海相望,沿岩的陆地将渤海紧紧地包裹在其中,仅在东南端留下了一个宽度仅为120多公里的出口,与黄海相接。以此为界,渤海总面积约为7.7万平方公里,平均水深还不到20米,其中靠近陆地的部分水深非常浅,浓度仅有数米级别,在与黄海的交界处水深也仅为80米左右。按照地理位置的不同,人们习惯将渤海划分为四个区域,即北面辽东半岛与西侧陆地合围成的辽东湾、西部靠近海岸线的渤海湾,南面山东半岛与陆地合围而成的莱州湾,以及除此之外的渤海海域。
之所以渤海的平均深度较浅,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是距离海岸线较近,而且在历史上经历了由平原到湖泊再到内海的演化过程,从第三纪末期才开始在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不均衡的影响下发生凹陷。第二个原因是在凹陷的过程中,来自黄河、海河、滦河等众多河流带来了大量泥沙,在河水流入河口之后流速急剧变缓,大量泥沙沉积了下来,然后在海底水流扰动的情况下,将这些泥沙缓慢地推移至海洋的远处,这两个原因共同造成了渤海深度较浅的现状,其有一半的海域平均水深才20米左右。
下面我们接着分析一下,在渤海与黄海的交界处修建一座大坝,能否将渤海变为淡水湖。其实,地球表面上所有的液态水源,包括海洋、湖泊还是河流,没有绝对意义上的淡水,由于各种矿物盐类在水中都有一定的溶解度,这也就造成了在自然状态下,流水在流动的过程中会或多或少地将河底、沿岸土壤以及岩石中的盐类物质溶解到水体之中,使液态水表现出不同的含盐度。
由于地表径流具备比较稳定的淡水补充来源,比如降雨、雪山融水等,因此其含盐量较低。海洋由于是地球上外流型河流的最终目的地,水体中的含盐量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水中溶解的盐类物质越来越多,逐渐从淡水发展成目前的咸水状态直至饱和。而陆地上的湖泊类型就比较复杂,既有内流型湖泊,还有外流型湖泊,其水源输入和输出关系也不尽相同,这使得它们逐渐分化为两种类型,即淡水湖和咸水湖,它们之间的界限,一般认定为含盐量1克每升,高于这个界值则为咸水湖,低于这个值的为淡水湖。
按照这个标准,当一个原本是淡水湖的水资源,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使其输入淡水的总量小于输出的淡水总量,比如蒸发的淡水大于降雨以及河流流入的淡水总量,那么这个淡水湖就会发生咸化的趋势。那么,如果反过来,我们在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中,增加输入咸水湖泊的淡水量,使之大于蒸发和流出的淡水总量,那么这个湖泊的含盐量会逐渐地减小,最终将会演变化淡水湖泊。
按照这个思路,我们如果将渤海与黄海的交界处筑上一个大坝,那么就不考虑水体从渤海流入黄海的数量了,只需要对比淡水输入量、降雨量的总和与海水蒸发量之间的大小,就能看出端倪来。
从渤海的淡水输入量来看,其注入的河流有近40条,其中比较有名的包括黄河、海河、辽河、滦河、小凌河、小清河等,它们的年径流总量估计能达到900亿立方米,考虑到河流中下游的用水、水库调流、蒸发损耗和断流等因素的影响,我们取有效径流量系数为1/3,那么流入渤海的水资源量将达到每年300亿立方米。在降雨方面,渤海区域的年平均降雨量为600毫米左右,相当于每平方米600升左右,那么扩展到整个渤海海域,在降雨方面的补给量约为600*10^(-3)*7.7*10^10=4.62*10^10立方米,即462亿立方米。则渤海每年的水资源补给量约为762亿立方米。
我们再来看一下渤海的蒸发量,由于渤海地处我国的北部,年均温较低,而且在两个半岛的“包裹”之下海面风力也相对较低,因此在我国的大陆架海域中蒸发量是最低的,平均仅为每月8厘米左右,因此年蒸发量为0.08*7.7*10^10=6.16*10^9立方米,也就是61.6亿立方米。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渤海的水资源输入量远远大小其输出量,当把渤海的出口封闭以后,在理论上可以演变为淡水湖。实际上,不用靠着河流的输入,仅凭降雨量一项就可以实现这个目标。只不过,要变成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是不能的了,因为渤海的海域面积才7.7万平方公里,与北美的苏必利尔湖的8.2万平方公里仍有一定差距,只能屈居第二了。
我们借着这个话题再深入一步,看看需要多少年能变为淡水湖。这里我们假设北方流向海洋河流的含盐率为0.2%,渤海的盐度为3%,降雨的含盐量为0,那么在3140年之后渤海的含盐率会降至千分之一以下,达到淡水湖的标准要求。
3. 为什么有些唐诗词里经常提到它?
一、千古要塞。玉门关一词,在中国人心中,并不单纯的只是一个古代的军事要塞或关口,而是兼具军事、政治、交通,文学等方面的多维度存在。我们中国人,或许并未到过玉门关,但一提起玉门关,心中就会涌起几多的天苍野茫、慷慨悲壮。
公元前116年一前105年,西汉在修筑酒泉至玉门间的长城时,玉门关随之设立。史书记载,汉武帝征服匈奴收复河西后,于公元前111年“列四郡、据两关”。四郡为河西四郡武威、张掖、酒泉、敦煌。两关就是阳关和玉门关。 玉门关是西汉王朝北方防御体系中最重要的军事关隘和丝绸之路交通要道,随唐及五代宋初时期,玉门关仍是国家的战略要冲,因其特殊和重要的地位,成为千古要塞。“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的这首诗,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但其中的“玉门关”在哪里,可能很多人就不清楚了。二、玉门关在哪里?现在通常所说的较大较完整的玉门关遗址,主要指位于敦煌城西北80公里的戈壁滩上,始建于汉武帝开通西域道路、设置河西四郡之时的小方盘城。现在的文献通常称它为“故玉门关”。但古时的玉门关,不不止小方盘城一处
1、西汉时期的玉门关。
汉代最早的玉门关设在今嘉峪关市石关峡,“据酒泉郡治一日之远、峡谷险峻和溪流丰沛”,设关时间公元前111年。后来随着战略攻防的变化,玉门关几度变迁。
公元前 103 年,汉将军李广利率军西伐大宛失利后,还至敦煌。汉武帝大怒,遣使遮玉门关曰:“有敢入者辄斩之。”李广利遂不敢东进,留在敦煌以西。随着汉武帝西域战略的变化,玉门关遂西迁至敦煌西北小方盘城附近,石关峡原址改置为玉石障。专家考证后认为,汉时的小方盘城为内城,其周围还有一层外城。玉门关位于其外城西侧。 2、东汉时期的玉门关。
东汉时的玉门关,不仅有城,周围还有连绵的群山,还有烽火台,据考证,应位于瓜州晋昌城双塔堡附近
双塔堡附近的玉门关,傍山带河, 形势险要。其四周山顶、 路口、 河口要隘处今仍存古烽燧 11 座, 如苜蓿烽、 乱山子七烽等。 3、隋唐时的玉门关
隋唐玉门关与东汉时期的玉门关,应基本在一个位置上。关址南北长约160米,东西长约155米,周围有护城河。可惜在1958年修建水库时被掩没了。
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玄奘于公元629年九十月份抵达瓜州晋昌城。也就是今天的瓜州县锁阳城。问路西行,有人告知,从此北行 50余里有一瓠芦河,“下广上狭,洄波甚急,深不可渡。上置玉门关,路必由之,即西境之襟喉也。” 之后玄奘连夜渡河遇到玉门关。这里的瓠芦河,即为现在的疏勒河。4、五代宋初玉门关
五代宋初,玉门关从隋唐时的瓜州双塔堡东迁200公里许,回到最早的关址石关峡。称为“水关峡”“黑山峡”。 嘉峪关西北的水关峡,地势险要,宋以来有大量屯兵,兵营遗迹犹在,加之这里也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处战略要地,故认为是宋代玉门关的所在。五代宋初的玉门关存在了约130年,自北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西夏占领整个河西走廊后,玉门关就从史籍上消声匿迹了。
三、为什么唐诗里会经常提到“玉门关”?玉门关是河西走廊上重要的边塞,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唐军与匈奴曾多次在玉门关附近大战,玉门关成为当时文人的一种边塞情结。大唐的盛气和勃发生机,在边塞诗里得到了淋漓尽至的体现。在唐代的边塞诗中,写玉门关的就有56首之多,玉门关不仅是一个关口,更是诗人们家国情怀的具体体现,所以很多诗人,比如李白,并未到过玉门关,但提起玉门关来,仍然慷慨悲歌,豪情万丈。玉门关已经成为唐代文人的一种情结和精神向往 ,所以唐诗中,总爱提到玉门关。三、举几首跟玉门关有关的唐诗,供大家欣赏。凉州词(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塞上曲(戴叔伦):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从军行(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军行(王昌龄):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关山月(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 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古从军行(李颀):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凡人视角,文史俚说 >
4. 七月末和儿子从辽宁出发去新疆摩旅40天?
摩旅我没试过,但是线路应该跟汽车自驾游没什么区别,40天时间要想走遍新疆,虽然可以完成但是路上会比较赶,下面给提供几条线路供参考。
一、辽宁(沈阳?)至新疆往返线路一,哈密进哈密出:沈阳——彰武——朝阳——承德——张家口——呼和浩特——包头——巴彦淖尔——G7京新高速——额济纳旗——哈密——瓜州——嘉峪关——张掖——武威——中卫——定边——靖边——榆林——神木——忻州——五台——保定——廊坊——唐山——秦皇岛——锦州——沈阳,这样走往返程合计约6500公里左右。二、辽宁(沈阳)至新疆往返线路二,哈密进若羌出。
去程:沈阳——彰武——朝阳——承德——张家口——呼和浩特——包头——巴彦淖尔——G7京新高速——额济纳旗——哈密。
返程:若羌——茫崖——水上雅丹——小柴旦——德令哈——茶卡盐湖——黑马河——青海湖——倒淌河——西宁——兰州——中宁——定边——靖边——榆林——神木——忻州——五台——保定——廊坊——唐山——秦皇岛——锦州——沈阳,这样走往返程合计约7000公里左右。三、新疆大环线一(哈密进哈密出):哈密——吐鲁番——乌鲁木齐——独山子——独库公路北段——乔尔玛——那拉提——独库公路南段——巴音布鲁克——库车——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阿拉尔——和田——喀什——塔什库尔干(红其拉甫)——喀什——阿图什——阿克苏——库车——库尔勒——和静——巩乃斯——那拉提——特克斯——喀拉峻——昭苏(夏特牧场)——伊昭公路——伊宁——霍城——霍尔果斯——赛里木湖——博乐——阿拉山口——小白杨哨所——塔城——克拉玛依——白沙湖——哈巴河——白哈巴——喀纳斯——禾木——五彩滩——布尔津——乌伦古湖——可可托海——奇台(江布拉克)——巴里坤——哈密,全程大约8800公里左右。四、新疆大环线二(哈密进若羌出):哈密——巴里坤——奇台(江布拉克)——可可托海——乌伦古湖——布尔津——五彩滩——禾木——喀纳斯——白哈巴——哈巴河——白沙湖——乌尔禾魔鬼城——克拉玛依——塔城——小白杨哨所——阿拉山口——博乐——赛里木湖——霍尔果斯——霍城——伊宁——伊昭公路——昭苏——特克斯——那拉提——巩乃斯——和静——托克逊——乌鲁木齐——独山子——独库公路——库车——阿克苏——阿图什——喀什——塔什库尔干——喀什——和田——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阿拉尔——库车——库尔勒——尉犁——若羌,这样走全程大约8600公里左右。以上两条新疆大环线,时间非常紧张,如果来不及,可能需要在喀什、伊犁和阿勒泰其中三选二,因此下面两条线路分别选择放弃了喀什和伊犁,总里程减少大约两千公里。因为途经地点基本和前面的大环线没有实至区别,因此不再详细解释。
五、不去喀什的环线:六、不去伊犁的环线:以上线路,都能够按照顺序倒过来反着走,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行调整。
5. 新疆沙漠地下真的有暗河吗?
沙漠是地球上植被少、雨水少的地方。它们由沙子或岩石和砾石组成。沙漠覆盖了世界上大约五分之一的土地。大多数沙漠位于南、北回归线附近。 绿洲是沙漠的一部分,植物在这里生长。绿洲是由沙漠底部岩石层之间的水形成的。绿洲中的水可以让人们在沙漠中定居,甚至种植庄稼。
地下到处都是水,有时候没多少。当水位高于地面时,就有了湖泊、池塘或沼泽。 地下河流也是一样,也有叫做含水层的地下水道,水来自其他地方,并流向其他地方,都在地下。一些含水层从岩石裂缝中喷出,形成泉水。 即使在最干旱的沙漠,如果你挖得足够深,你也会找到水,有时是一个有很多水的含水层。卫星照片显示了沙漠中有古老的水道,当水靠近或超过表面时,它就变成了绿洲。
中国新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处盆地,四周是高山,具备形成地下河的条件,也许你向下挖几十米,就能找到古代的河道或湖泊,在地层之间,有地下河存在。沙漠中的绿洲,就是地下河水流出的地方。 新疆大部分地区是半干旱或干旱沙漠,这些地区降雨量很少,地表水资源也很少。当地的人们不得不依赖来自周围山区的地下水。为了获取地下水,需要开发一种技术,其结果是一个地下沟渠网络,即坎儿井。
坎儿井技术起源于近3000年前,随着时间的推移,该技术已经传播到中亚、西亚许多其他干旱国家。坎儿井不仅为农业提供了水源,使沙漠中的人类定居成为可能,还确保了水资源不会被过度开发。不像垂直的井,可以挖得越来越深,坎儿井是水平的,只能在一定的水平上获取地下水。因此,坎儿井的性质允许每年对自然地下水位进行补给,确保子孙后代有水可用。
坎儿井的水来自山边地下深处的天然含水层。坎儿井基本上是一个挖入含水层的水平地下隧道。如果含水层的水位下降,坎儿井将变得干燥,直到含水层通过自然水文循环再次得到补给。坎儿井有一个非常浅的斜坡,大约0.5%。如果斜坡太陡,水将侵蚀隧道底部,如果太浅,水可能不会流动,将有更多的沉积,导致大量的维护工作。由于坎井在地下,所以水的蒸发比水道在地面上时要少得多。
建造坎儿井的第一步是挖一口深井,称为母井,到达含水层和地下水位,即地下水所在的深度。找到一个好的位置需要一些尝试和错误,因为井需要建在地下水位高的地方,从井到预期的坎儿井出口有一个好的坡度。接下来,确定坎儿井的准确出口点,这取决于需要水的位置和母井的最终坡度。此后,隧道施工开始,从地面出口开始。隧道是水平挖的,每隔20-50米挖一个竖井,这些竖井用于从挖掘中清除泥土,也用于隧道通风。随后,竖井可用于进入坎儿井进行清洁和维护。 这些隧道是用手挖的,刚好够容纳一个人。
建造一个坎儿井需要大量的艰苦劳动和时间,也可能是危险的。而最短的坎儿井只有几百米,最长的也有近100公里。最长的坎儿井花了几十年才建成,而且是以长远的眼光完成的。坎儿井的建造者知道,一旦完工,坎儿井将有很长的寿命,并将惠及几代人。
6. 女大学生独闯可可西里无人区丢掉性命?
应该是有忧郁症的因素!对于我们这样每年经常西藏新疆大北线,双湖第三极普诺岗日冰川都走的驴友!进无人区至少三辆车!以前有单人穿越可可西里~羌塘无人区的那个高手也是装备干粮带足50天的才敢走!途中遇到狼和熊,以及野牦牛常事,不激怒熊和野牦牛缓缓离开就是!西藏的狼一般是家庭狼!孤狼或公母2只!109青藏线国道和219新藏线国道有时都能看到!一般不攻击人,见人有时就跑!不像草原狼和森林狼成群结队~新疆巴音布鲁克草原冬季就有狼群,专找羊群!所以个人觉得是心理有问题,一个人没有任何装备计划~跑到可可西里知道有生命危险的!应该是有抑郁症!个人猜测~请大家和家长别太计较,人死不能复生,珍惜生命,敬畏自然
7. 为什么在沙漠中迷路的人饿死也走不出去?
在沙漠附近居住的朋友告诉我,许多人在水食物充足的情况下去沙漠探险,如果没有导航设备,很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迷路到饿死,而原因是沙漠没有参照物!
沙漠是地球上的生命禁区,也是我们改善环境最大的敌人,作为污染环境最大的元凶之一,我们和沙漠已经斗争了很多年!
我们国内沙漠总面积就约70万k㎡,如果再加上50多万平方千米的戈壁在内,总面积就已经达到了128万k㎡。
总的计算下来,已经占领国内陆地的总面积13%左右,而沙漠的特性又会随着风沙逐渐变淡!
长久以往必然会对我们的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就以北京为例,但凡是有沙尘暴的时候,北京全城必然是一片昏暗!
这样让北京有了一个“土城”的称号,为了能解决沙漠的问题,也为了能净化环境让我们拥有蓝天白云。
国内开展了大规模的治沙项目,从我们发现沙漠的危害,一直到现在逐渐有了一些成效,时间已经度过了60余年。
目前我们已经可以将年均土地荒漠1.04万平方公里,缩减至2424平方公里,同时也把土壤侵蚀总体减少12.9%、保水率提高3.6%,为黄河泥沙减负90%。
在这份光荣的数据背后,是我们治沙人的努力,与此同时沙漠中壮丽的风土环境,也吸引了许多冒险家前往。
他(她)带着浑身的装备,誓要做征服沙漠的第一人,然而这么多年以来,能独身一人走出沙漠的少之又少!
现代人是生活在一个拥有网络的社会中,在生活中我们有GPS,北斗,数字地图和其他的导航应用,让我们在任何地点都可以找到自己的目的地。
而依靠这些智能设备,也让我们对于自身方向感变得很差,而网络和智能设备的普及,也让我们很少在没有携带手机的状态下,独自走进危险地段!
但是沙漠是一个危险的地方,也不会让我们有地方给手机充电,更加没有信号基站,这导致在沙漠中我们失去了经常使用的网络!
出于对沙漠环境的不了解,让许多对探险并不太熟悉的人,也开始雄心勃勃地准备进往沙漠,很多人往往在沙漠中没经过几天就开始拨打卫星电话求助。
这样很多从沙漠中被解救出来的人很疑惑,为什么他(她)明明食物和水源都很充足,但是就是在沙漠中寻找不到绿洲的方向?
对此我也非常感兴趣,为了能了解这个问题的答案,我特意询问了在沙漠旁居住的朋友,我的朋友告诉我说:
许多人在水食物充足的情况下去沙漠探险,如果没有导航设备,很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迷路到饿死,而原因是沙漠没有参照物!
沙漠真的是生命的禁区吗?答案是:不是的!
在我们看不到的沙漠地区,生活着不下于数十种的动植物,而沙漠主要指的是地面完全被沙子所覆盖的区域。
在这里的植物雨水非常稀少,空气更是干燥无比!但是哪怕是生存环境恶劣的沙漠,也并不是很多人认为的荒无人烟的地方。
其实沙漠中的动植物虽然少但还有很多,我们在沙漠中常见的植物就有骆驼刺,怪柳,仙人掌,胡杨等。
而这些植物有个统一的特点,就是根茎特别发达,树叶小或者直接没有,而沙漠中的恶劣环境也造成了动物非常稀少。
在沙漠中最常见的动物就有骆驼,老鼠,蜥蜴,蛇等,相比较于环境温热的内地来说,沙漠缺水少雨的特点确实算得上是“生命禁区”!
除了动植物手,沙漠在白天的时候气温可以高达四五十度,而到了晚上,温度又可以变成零下二十多度!
在这种日夜温差极大的环境下,沙漠受限于毫无遮盖的地理环境,导致在沙漠中无处躲避,再加上沙漠中会出现许多流沙区。
如果一个人陷进去,没有人帮助是很难得到解救的,而正是因为沙漠中的特殊环境,这才让许多探险家为之着迷。
沙漠中的人类为什么会迷失方向?上文已经说明了沙漠中特殊的地理环境,而沙漠中最危险的不是它恶劣的环境,而是没有方向感!
许多探险家在开始探险沙漠时总是雄心勃勃,但是没过多久就开始打电话急救,而原因就是因为沙漠没有方向感!
而沙漠中的人之所以会迷路,是因为我们人类对于方向的特殊感应,而想要了解具体原因,需要通过以下两点说明:
第一点:参照物!
作为大自然中食物链的顶端,人类其实有很多能力是无法和动植物相比的,相比较于动物,可以依靠各种能力来分辨方向。
我们号称智慧种族的人类却只能依靠参照物,作为普通人类在城市生活中,我们是依靠路标和手机导航定位。
但是沙漠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地区,在这种地方下,我们想要找一个参照物是很难的,哪怕能找到一个地标也不行!
原因是沙漠中的风沙特别大,就算能选择一个地标,没过多久回头再看,就会发现自己的刚才寻找到的地标已经被风沙吹平!
第二点:人体大脑的自我认知感!
当我们失去参照方向感的物体时,这个时候在我们的感觉中会觉得自己按照一个方向行走,就是一条直线,但事实上这样做的后果就是越走越偏离原先预定的方向。
其实这样的原因是我们的心理问题,根据相关研究表明,我们在穿越陌生地形时,人类会遵循两种策略来进行甄别方向!
首先第一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将所有的事物与自己空间的位置联系起来,通过自我为中心来判定方向。
比如我们在城市中迷失路径时,如果找到路人询问路,路上就会告诉我们:在前方经过几道街以后左转或者右转,然后再看到某一栋建筑物后执行。
这就是典型的以自我为中心判定方向的方法,这种方法只针对自己熟悉的环境,如果放在沙漠中,会让我们一直围着原有的方向打转!
第二种就是依赖景观的特性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方式来确定位置,这就是我之前所说的参照物。
而我们之所以会迷失方向,是因为人类对大脑的利用,以上的两种方法使用了我们大脑的不同部分。
第一种的自我为中心的路线,是采用了位于大脑中心附近的称为尾状核的结构,它参与运动控制和习惯行为的学习。
第二种就是采用由大脑的地图制造者海马体驱动的,一直使用空间方法导航的人,在他们的海马体中有更多的灰质。
这可能的原因是锻炼次数过多,对于以自我为中心的导航者来说,他们的尾状核也是如此。
沙漠迷失方向后如何生存等待救援?作为新手,我是不建议我们去沙漠进行探险的,但是如果真的有朋友已经去往沙漠探险的途中,我希望你能记住以下几点,在关键的时候,有可能会提高我们的生存率!
1:保证自己可以生火的能力
许多朋友在前往沙漠进行探险时,总觉得沙漠是一片干沙和炎热的地区,但事实上白天的沙漠确实非常炎热。
但是等到了晚上时会非常寒冷,而我们在沙漠中探险的最重要的,就是保证自己拥有点火的能力。
而夜间的沙漠,一团温暖的火焰,不只是可以让我们不受寒冷空气的侵扰,也可以作为救援人员寻找我们的信号。
而沙漠中最好的燃料是鼠尾草和干刷子。都可以很好地点燃,必要的时候,干燥的动物粪便也是最佳燃料之一。
2:减少流汗而不最大限度地保留水!
我相信肯定有很多去沙漠探险的朋友会听到这么一句话,在沙漠中最缺的就是水,所以我们一定要携带足够的水源才行。
但是当我们真的行走在沙漠时,我们应当专注于减少流汗,最好的方法就是选择夜间行走,而不是阳光明媚的白天!
因为我们人体经过阳光长时间的照耀下,会让我们产生饥渴感,而饥渴感又会让我们丧失自己携带的水资源!
而人体温度如果太高,会让我们产生昏晕最终导致中暑而失去行动能力,所以在白天时,我们应当在一个阴凉处建造一个避难所,不要在阳光下漫无目的地四处游荡。
3:不要随意喝仙人掌内部的水!
我相信如果没有经过沙漠探险的人,肯定会听到过一个传说,那就是当我们在沙漠中迷路而没有水源时,可以喝沙漠中仙人掌里的水!
但事实上这种方法是非常错误的,因为仙人掌的水不够纯净里边会含有各种细菌,而有些仙人掌对人体是有毒的存在!
如果我们贸然喝下仙人掌体内的水分,会导致我们更快地死亡。
4:停止寻找食物和远离地面!
当我们在沙漠中因为迷失方向而精疲力尽时,这时候我们想的是,躺在沙漠中恢复自己的体力。
但是事实上这个时候,我们最好是选择一样东西,来垫在沙漠和我们身体中间,原因是沙漠经过一天的阳光直射,沙子的温度会高于空气温度30°!
而当我们迷失方向,最要紧的肯定是寻找食物,其实在寻找食物时,我们会浪费更大的能量。
所以最好的方法是停止寻找食物,因为我们普通人可以在不吃东西的情况下维持三周,但是如果不喝水只能维持三天。
5:身体不要暴露在阳光下和保持情绪安定!
很多时候,由于我们迷失方向,会在沙漠中感觉到焦虑,这种焦虑的情绪,会让我们做出许多不明智的行为!
所以当我们确实在沙漠中迷失方向时,应当尽可能地保持情绪上的安定,然后把自己的身体尽量过得严实一点。
只有这样才可以让我们避免在阳光下暴晒而导致的晒伤脱水,虽然沙漠是一个缺水的环境,但是当我们迷失方向后。
可能会走到渠沟峡谷路段,在这里最大的危险反而变成了山洪爆发,而相比较于缺水需要三天才会死亡,溺水会让我们在短短几分之内失去自己的意识。
写在最后:
所以这才是为什么沙漠中,会有许多人迷路,直到饿死才没有走出的原因,虽然探险沙漠确实会让人获得一定的成就感。
但是我还是不建议喜欢探险的朋友独自一个人走进沙漠中,如果确实想去沙漠探险,请一定寻找到当地最好的导游,或者是和专业人员一同前往!
千万不要随意把自己的生命当儿戏,要知道当我们出现意外时。最伤心的就是我们的家人了!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留言讨论和转发。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系网络收集,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ynstorm@foxmail.com 谢谢支持!
1. 罗布泊和朋友,科学家彭加木在罗布泊是怎么失踪的?
在1980年,科学家彭加木带领着一支综合科学考察队进入罗布泊考察,但在快要结束的时候,队员们发现水和食物都所剩不多,彭家木就自己留下一个便条,说自己向东去找水,至此,彭加木就再也没有回到营地。
彭加木很久没有回来以后,科考队员就驱车前去寻找,一路上他们发现了脚印,在离驻地六公里的地方,发现了他的沙包。一直到晚上凌晨,都没有发现彭加木的身影,于是科考队员就将这次失踪的情况报告给了当地部队。
部队对于这次的事件,很是关注。很快就连军区少有的直五直升机也派了出来,直升机在事发的地点搜索了将近四十多分钟,但是依然没有发现任何蛛丝马迹。
紧接着在地面上的搜救队,在原驻地向东一路找去,在疏勒河道上,发现了脚印。经过鉴定,这个脚印的确是彭加木的脚印。并且在一个土丘上,发现糖纸,上面有“椰子奶糖青岛食品场”的字样。彭加木曾经带过这样的糖果,因此可以肯定,彭加木来过此地。但是奇怪的是,发现的这些印记,却找不到彭加木的任何痕迹。便条,脚印,糖纸三个连在一起,是否解释了什么诡异的指向呢?
对于这次彭加木的消失,地方部队曾经组织大规模的立体搜索。但是依然没有任何消息。有人说是因为风沙太大,因此把彭加木的尸体掩盖了。但是问题在于,风沙如果大的话,那脚印和糖纸怎么解释。因此有风沙的说法就不能成立。
彭加木的身体不好,而且缺水少食,因此能行动的范围不会太远。军方动员部队在天空和地面都进行了四次大规模地毯式的搜索,然而彭加木这个人,就像凭空消失的一样,什么都没有了。所谓活着见人,死着见尸。人和尸都没有,这个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要知道,在罗布泊沙漠,一千就一只是一个无人区。这片地区,在古代的时候叫做莫贺延碛,而在玄奘法师在夜里的时候,则发现满天鬼火闪烁如繁星,魑魅魍魉,形状恐怖,前后跟随。
这里的所谓魑魅魍魉究竟是什么东西,我们不好说,有的人说是海市蜃楼,也有人说是玄奘出现了幻觉,但是在当时,玄奘法师究竟看到的是什么,不好说。还有一点就是清朝的纪晓岚,在新疆工作的时候,曾经听过一个将军说过一个奇遇。
那个将军有一次晚上在戈壁上骑着马,往家走。结果忽然发现远处有一个人,跑的速度很快,向这位将军身边奔来。此将军知道夜深,此物必不好好意,就连射三箭,才将此物射死。
等走到此物眼前发现,原来是是一只很大的蜥蜴,而且物竟然可以向人一样奔跑,将军视之为妖。那么又没有可能彭加木在这个无人区中碰见了类似的动物呢?
而说彭嘉木穿越,则完全是穿越小说看多了,吹个牛就算了。
2. 如果把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造陆连起来?
如果把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造陆连起来,渤海有望变最大淡水湖吗?
这是一个脑洞大开的问题。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最近处的距离仅有120余公里,看上去建造一个将其连接起来的大坝似乎没有什么问题,难度也应该不算巨大,毕竟在世界上其它国家看来,我国的基建水平简直是神一般的存在,像建造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在最高的地区修建高速公路、在最陡峭的山顶建造桥梁等,无论是工程的数量还是难度,在世界上都是首屈一指的。
(跨海大桥)
假如我们不考虑在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建造一个大坝这样工程的可行性,那么工程完工后经过一段时间后,看看渤海能否会变为淡水湖。
渤海是我国的一个内海,北、西、南三面分别毗邻辽宁、河北、天津和山东三省一市,其中辽东半岛的南端(老铁山角)与山东半岛的北端(蓬莱)隔海相望,沿岩的陆地将渤海紧紧地包裹在其中,仅在东南端留下了一个宽度仅为120多公里的出口,与黄海相接。以此为界,渤海总面积约为7.7万平方公里,平均水深还不到20米,其中靠近陆地的部分水深非常浅,浓度仅有数米级别,在与黄海的交界处水深也仅为80米左右。按照地理位置的不同,人们习惯将渤海划分为四个区域,即北面辽东半岛与西侧陆地合围成的辽东湾、西部靠近海岸线的渤海湾,南面山东半岛与陆地合围而成的莱州湾,以及除此之外的渤海海域。
之所以渤海的平均深度较浅,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是距离海岸线较近,而且在历史上经历了由平原到湖泊再到内海的演化过程,从第三纪末期才开始在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不均衡的影响下发生凹陷。第二个原因是在凹陷的过程中,来自黄河、海河、滦河等众多河流带来了大量泥沙,在河水流入河口之后流速急剧变缓,大量泥沙沉积了下来,然后在海底水流扰动的情况下,将这些泥沙缓慢地推移至海洋的远处,这两个原因共同造成了渤海深度较浅的现状,其有一半的海域平均水深才20米左右。
下面我们接着分析一下,在渤海与黄海的交界处修建一座大坝,能否将渤海变为淡水湖。其实,地球表面上所有的液态水源,包括海洋、湖泊还是河流,没有绝对意义上的淡水,由于各种矿物盐类在水中都有一定的溶解度,这也就造成了在自然状态下,流水在流动的过程中会或多或少地将河底、沿岸土壤以及岩石中的盐类物质溶解到水体之中,使液态水表现出不同的含盐度。
由于地表径流具备比较稳定的淡水补充来源,比如降雨、雪山融水等,因此其含盐量较低。海洋由于是地球上外流型河流的最终目的地,水体中的含盐量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水中溶解的盐类物质越来越多,逐渐从淡水发展成目前的咸水状态直至饱和。而陆地上的湖泊类型就比较复杂,既有内流型湖泊,还有外流型湖泊,其水源输入和输出关系也不尽相同,这使得它们逐渐分化为两种类型,即淡水湖和咸水湖,它们之间的界限,一般认定为含盐量1克每升,高于这个界值则为咸水湖,低于这个值的为淡水湖。
按照这个标准,当一个原本是淡水湖的水资源,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使其输入淡水的总量小于输出的淡水总量,比如蒸发的淡水大于降雨以及河流流入的淡水总量,那么这个淡水湖就会发生咸化的趋势。那么,如果反过来,我们在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中,增加输入咸水湖泊的淡水量,使之大于蒸发和流出的淡水总量,那么这个湖泊的含盐量会逐渐地减小,最终将会演变化淡水湖泊。
按照这个思路,我们如果将渤海与黄海的交界处筑上一个大坝,那么就不考虑水体从渤海流入黄海的数量了,只需要对比淡水输入量、降雨量的总和与海水蒸发量之间的大小,就能看出端倪来。
从渤海的淡水输入量来看,其注入的河流有近40条,其中比较有名的包括黄河、海河、辽河、滦河、小凌河、小清河等,它们的年径流总量估计能达到900亿立方米,考虑到河流中下游的用水、水库调流、蒸发损耗和断流等因素的影响,我们取有效径流量系数为1/3,那么流入渤海的水资源量将达到每年300亿立方米。在降雨方面,渤海区域的年平均降雨量为600毫米左右,相当于每平方米600升左右,那么扩展到整个渤海海域,在降雨方面的补给量约为600*10^(-3)*7.7*10^10=4.62*10^10立方米,即462亿立方米。则渤海每年的水资源补给量约为762亿立方米。
我们再来看一下渤海的蒸发量,由于渤海地处我国的北部,年均温较低,而且在两个半岛的“包裹”之下海面风力也相对较低,因此在我国的大陆架海域中蒸发量是最低的,平均仅为每月8厘米左右,因此年蒸发量为0.08*7.7*10^10=6.16*10^9立方米,也就是61.6亿立方米。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渤海的水资源输入量远远大小其输出量,当把渤海的出口封闭以后,在理论上可以演变为淡水湖。实际上,不用靠着河流的输入,仅凭降雨量一项就可以实现这个目标。只不过,要变成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是不能的了,因为渤海的海域面积才7.7万平方公里,与北美的苏必利尔湖的8.2万平方公里仍有一定差距,只能屈居第二了。
我们借着这个话题再深入一步,看看需要多少年能变为淡水湖。这里我们假设北方流向海洋河流的含盐率为0.2%,渤海的盐度为3%,降雨的含盐量为0,那么在3140年之后渤海的含盐率会降至千分之一以下,达到淡水湖的标准要求。
3. 为什么有些唐诗词里经常提到它?
一、千古要塞。玉门关一词,在中国人心中,并不单纯的只是一个古代的军事要塞或关口,而是兼具军事、政治、交通,文学等方面的多维度存在。我们中国人,或许并未到过玉门关,但一提起玉门关,心中就会涌起几多的天苍野茫、慷慨悲壮。
公元前116年一前105年,西汉在修筑酒泉至玉门间的长城时,玉门关随之设立。史书记载,汉武帝征服匈奴收复河西后,于公元前111年“列四郡、据两关”。四郡为河西四郡武威、张掖、酒泉、敦煌。两关就是阳关和玉门关。 玉门关是西汉王朝北方防御体系中最重要的军事关隘和丝绸之路交通要道,随唐及五代宋初时期,玉门关仍是国家的战略要冲,因其特殊和重要的地位,成为千古要塞。“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的这首诗,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但其中的“玉门关”在哪里,可能很多人就不清楚了。二、玉门关在哪里?现在通常所说的较大较完整的玉门关遗址,主要指位于敦煌城西北80公里的戈壁滩上,始建于汉武帝开通西域道路、设置河西四郡之时的小方盘城。现在的文献通常称它为“故玉门关”。但古时的玉门关,不不止小方盘城一处
1、西汉时期的玉门关。
汉代最早的玉门关设在今嘉峪关市石关峡,“据酒泉郡治一日之远、峡谷险峻和溪流丰沛”,设关时间公元前111年。后来随着战略攻防的变化,玉门关几度变迁。
公元前 103 年,汉将军李广利率军西伐大宛失利后,还至敦煌。汉武帝大怒,遣使遮玉门关曰:“有敢入者辄斩之。”李广利遂不敢东进,留在敦煌以西。随着汉武帝西域战略的变化,玉门关遂西迁至敦煌西北小方盘城附近,石关峡原址改置为玉石障。专家考证后认为,汉时的小方盘城为内城,其周围还有一层外城。玉门关位于其外城西侧。2、东汉时期的玉门关。
东汉时的玉门关,不仅有城,周围还有连绵的群山,还有烽火台,据考证,应位于瓜州晋昌城双塔堡附近
双塔堡附近的玉门关,傍山带河, 形势险要。其四周山顶、 路口、 河口要隘处今仍存古烽燧 11 座, 如苜蓿烽、 乱山子七烽等。3、隋唐时的玉门关
隋唐玉门关与东汉时期的玉门关,应基本在一个位置上。关址南北长约160米,东西长约155米,周围有护城河。可惜在1958年修建水库时被掩没了。
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玄奘于公元629年九十月份抵达瓜州晋昌城。也就是今天的瓜州县锁阳城。问路西行,有人告知,从此北行 50余里有一瓠芦河,“下广上狭,洄波甚急,深不可渡。上置玉门关,路必由之,即西境之襟喉也。” 之后玄奘连夜渡河遇到玉门关。这里的瓠芦河,即为现在的疏勒河。4、五代宋初玉门关
五代宋初,玉门关从隋唐时的瓜州双塔堡东迁200公里许,回到最早的关址石关峡。称为“水关峡”“黑山峡”。 嘉峪关西北的水关峡,地势险要,宋以来有大量屯兵,兵营遗迹犹在,加之这里也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处战略要地,故认为是宋代玉门关的所在。五代宋初的玉门关存在了约130年,自北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西夏占领整个河西走廊后,玉门关就从史籍上消声匿迹了。
三、为什么唐诗里会经常提到“玉门关”?玉门关是河西走廊上重要的边塞,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唐军与匈奴曾多次在玉门关附近大战,玉门关成为当时文人的一种边塞情结。大唐的盛气和勃发生机,在边塞诗里得到了淋漓尽至的体现。在唐代的边塞诗中,写玉门关的就有56首之多,玉门关不仅是一个关口,更是诗人们家国情怀的具体体现,所以很多诗人,比如李白,并未到过玉门关,但提起玉门关来,仍然慷慨悲歌,豪情万丈。玉门关已经成为唐代文人的一种情结和精神向往 ,所以唐诗中,总爱提到玉门关。三、举几首跟玉门关有关的唐诗,供大家欣赏。凉州词(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塞上曲(戴叔伦):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从军行(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军行(王昌龄):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关山月(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 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古从军行(李颀):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凡人视角,文史俚说 >
4. 七月末和儿子从辽宁出发去新疆摩旅40天?
摩旅我没试过,但是线路应该跟汽车自驾游没什么区别,40天时间要想走遍新疆,虽然可以完成但是路上会比较赶,下面给提供几条线路供参考。
一、辽宁(沈阳?)至新疆往返线路一,哈密进哈密出:沈阳——彰武——朝阳——承德——张家口——呼和浩特——包头——巴彦淖尔——G7京新高速——额济纳旗——哈密——瓜州——嘉峪关——张掖——武威——中卫——定边——靖边——榆林——神木——忻州——五台——保定——廊坊——唐山——秦皇岛——锦州——沈阳,这样走往返程合计约6500公里左右。二、辽宁(沈阳)至新疆往返线路二,哈密进若羌出。
去程:沈阳——彰武——朝阳——承德——张家口——呼和浩特——包头——巴彦淖尔——G7京新高速——额济纳旗——哈密。
返程:若羌——茫崖——水上雅丹——小柴旦——德令哈——茶卡盐湖——黑马河——青海湖——倒淌河——西宁——兰州——中宁——定边——靖边——榆林——神木——忻州——五台——保定——廊坊——唐山——秦皇岛——锦州——沈阳,这样走往返程合计约7000公里左右。三、新疆大环线一(哈密进哈密出):哈密——吐鲁番——乌鲁木齐——独山子——独库公路北段——乔尔玛——那拉提——独库公路南段——巴音布鲁克——库车——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阿拉尔——和田——喀什——塔什库尔干(红其拉甫)——喀什——阿图什——阿克苏——库车——库尔勒——和静——巩乃斯——那拉提——特克斯——喀拉峻——昭苏(夏特牧场)——伊昭公路——伊宁——霍城——霍尔果斯——赛里木湖——博乐——阿拉山口——小白杨哨所——塔城——克拉玛依——白沙湖——哈巴河——白哈巴——喀纳斯——禾木——五彩滩——布尔津——乌伦古湖——可可托海——奇台(江布拉克)——巴里坤——哈密,全程大约8800公里左右。四、新疆大环线二(哈密进若羌出):哈密——巴里坤——奇台(江布拉克)——可可托海——乌伦古湖——布尔津——五彩滩——禾木——喀纳斯——白哈巴——哈巴河——白沙湖——乌尔禾魔鬼城——克拉玛依——塔城——小白杨哨所——阿拉山口——博乐——赛里木湖——霍尔果斯——霍城——伊宁——伊昭公路——昭苏——特克斯——那拉提——巩乃斯——和静——托克逊——乌鲁木齐——独山子——独库公路——库车——阿克苏——阿图什——喀什——塔什库尔干——喀什——和田——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阿拉尔——库车——库尔勒——尉犁——若羌,这样走全程大约8600公里左右。以上两条新疆大环线,时间非常紧张,如果来不及,可能需要在喀什、伊犁和阿勒泰其中三选二,因此下面两条线路分别选择放弃了喀什和伊犁,总里程减少大约两千公里。因为途经地点基本和前面的大环线没有实至区别,因此不再详细解释。
五、不去喀什的环线:六、不去伊犁的环线:以上线路,都能够按照顺序倒过来反着走,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行调整。
5. 新疆沙漠地下真的有暗河吗?
沙漠是地球上植被少、雨水少的地方。它们由沙子或岩石和砾石组成。沙漠覆盖了世界上大约五分之一的土地。大多数沙漠位于南、北回归线附近。 绿洲是沙漠的一部分,植物在这里生长。绿洲是由沙漠底部岩石层之间的水形成的。绿洲中的水可以让人们在沙漠中定居,甚至种植庄稼。
地下到处都是水,有时候没多少。当水位高于地面时,就有了湖泊、池塘或沼泽。 地下河流也是一样,也有叫做含水层的地下水道,水来自其他地方,并流向其他地方,都在地下。一些含水层从岩石裂缝中喷出,形成泉水。 即使在最干旱的沙漠,如果你挖得足够深,你也会找到水,有时是一个有很多水的含水层。卫星照片显示了沙漠中有古老的水道,当水靠近或超过表面时,它就变成了绿洲。
中国新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处盆地,四周是高山,具备形成地下河的条件,也许你向下挖几十米,就能找到古代的河道或湖泊,在地层之间,有地下河存在。沙漠中的绿洲,就是地下河水流出的地方。 新疆大部分地区是半干旱或干旱沙漠,这些地区降雨量很少,地表水资源也很少。当地的人们不得不依赖来自周围山区的地下水。为了获取地下水,需要开发一种技术,其结果是一个地下沟渠网络,即坎儿井。
坎儿井技术起源于近3000年前,随着时间的推移,该技术已经传播到中亚、西亚许多其他干旱国家。坎儿井不仅为农业提供了水源,使沙漠中的人类定居成为可能,还确保了水资源不会被过度开发。不像垂直的井,可以挖得越来越深,坎儿井是水平的,只能在一定的水平上获取地下水。因此,坎儿井的性质允许每年对自然地下水位进行补给,确保子孙后代有水可用。
坎儿井的水来自山边地下深处的天然含水层。坎儿井基本上是一个挖入含水层的水平地下隧道。如果含水层的水位下降,坎儿井将变得干燥,直到含水层通过自然水文循环再次得到补给。坎儿井有一个非常浅的斜坡,大约0.5%。如果斜坡太陡,水将侵蚀隧道底部,如果太浅,水可能不会流动,将有更多的沉积,导致大量的维护工作。由于坎井在地下,所以水的蒸发比水道在地面上时要少得多。
建造坎儿井的第一步是挖一口深井,称为母井,到达含水层和地下水位,即地下水所在的深度。找到一个好的位置需要一些尝试和错误,因为井需要建在地下水位高的地方,从井到预期的坎儿井出口有一个好的坡度。接下来,确定坎儿井的准确出口点,这取决于需要水的位置和母井的最终坡度。此后,隧道施工开始,从地面出口开始。隧道是水平挖的,每隔20-50米挖一个竖井,这些竖井用于从挖掘中清除泥土,也用于隧道通风。随后,竖井可用于进入坎儿井进行清洁和维护。 这些隧道是用手挖的,刚好够容纳一个人。
建造一个坎儿井需要大量的艰苦劳动和时间,也可能是危险的。而最短的坎儿井只有几百米,最长的也有近100公里。最长的坎儿井花了几十年才建成,而且是以长远的眼光完成的。坎儿井的建造者知道,一旦完工,坎儿井将有很长的寿命,并将惠及几代人。
6. 女大学生独闯可可西里无人区丢掉性命?
应该是有忧郁症的因素!对于我们这样每年经常西藏新疆大北线,双湖第三极普诺岗日冰川都走的驴友!进无人区至少三辆车!以前有单人穿越可可西里~羌塘无人区的那个高手也是装备干粮带足50天的才敢走!途中遇到狼和熊,以及野牦牛常事,不激怒熊和野牦牛缓缓离开就是!西藏的狼一般是家庭狼!孤狼或公母2只!109青藏线国道和219新藏线国道有时都能看到!一般不攻击人,见人有时就跑!不像草原狼和森林狼成群结队~新疆巴音布鲁克草原冬季就有狼群,专找羊群!所以个人觉得是心理有问题,一个人没有任何装备计划~跑到可可西里知道有生命危险的!应该是有抑郁症!个人猜测~请大家和家长别太计较,人死不能复生,珍惜生命,敬畏自然
7. 为什么在沙漠中迷路的人饿死也走不出去?
在沙漠附近居住的朋友告诉我,许多人在水食物充足的情况下去沙漠探险,如果没有导航设备,很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迷路到饿死,而原因是沙漠没有参照物!
沙漠是地球上的生命禁区,也是我们改善环境最大的敌人,作为污染环境最大的元凶之一,我们和沙漠已经斗争了很多年!
我们国内沙漠总面积就约70万k㎡,如果再加上50多万平方千米的戈壁在内,总面积就已经达到了128万k㎡。
总的计算下来,已经占领国内陆地的总面积13%左右,而沙漠的特性又会随着风沙逐渐变淡!
长久以往必然会对我们的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就以北京为例,但凡是有沙尘暴的时候,北京全城必然是一片昏暗!
这样让北京有了一个“土城”的称号,为了能解决沙漠的问题,也为了能净化环境让我们拥有蓝天白云。
国内开展了大规模的治沙项目,从我们发现沙漠的危害,一直到现在逐渐有了一些成效,时间已经度过了60余年。
目前我们已经可以将年均土地荒漠1.04万平方公里,缩减至2424平方公里,同时也把土壤侵蚀总体减少12.9%、保水率提高3.6%,为黄河泥沙减负90%。
在这份光荣的数据背后,是我们治沙人的努力,与此同时沙漠中壮丽的风土环境,也吸引了许多冒险家前往。
他(她)带着浑身的装备,誓要做征服沙漠的第一人,然而这么多年以来,能独身一人走出沙漠的少之又少!
现代人是生活在一个拥有网络的社会中,在生活中我们有GPS,北斗,数字地图和其他的导航应用,让我们在任何地点都可以找到自己的目的地。
而依靠这些智能设备,也让我们对于自身方向感变得很差,而网络和智能设备的普及,也让我们很少在没有携带手机的状态下,独自走进危险地段!
但是沙漠是一个危险的地方,也不会让我们有地方给手机充电,更加没有信号基站,这导致在沙漠中我们失去了经常使用的网络!
出于对沙漠环境的不了解,让许多对探险并不太熟悉的人,也开始雄心勃勃地准备进往沙漠,很多人往往在沙漠中没经过几天就开始拨打卫星电话求助。
这样很多从沙漠中被解救出来的人很疑惑,为什么他(她)明明食物和水源都很充足,但是就是在沙漠中寻找不到绿洲的方向?
对此我也非常感兴趣,为了能了解这个问题的答案,我特意询问了在沙漠旁居住的朋友,我的朋友告诉我说:
许多人在水食物充足的情况下去沙漠探险,如果没有导航设备,很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迷路到饿死,而原因是沙漠没有参照物!
沙漠真的是生命的禁区吗?答案是:不是的!
在我们看不到的沙漠地区,生活着不下于数十种的动植物,而沙漠主要指的是地面完全被沙子所覆盖的区域。
在这里的植物雨水非常稀少,空气更是干燥无比!但是哪怕是生存环境恶劣的沙漠,也并不是很多人认为的荒无人烟的地方。
其实沙漠中的动植物虽然少但还有很多,我们在沙漠中常见的植物就有骆驼刺,怪柳,仙人掌,胡杨等。
而这些植物有个统一的特点,就是根茎特别发达,树叶小或者直接没有,而沙漠中的恶劣环境也造成了动物非常稀少。
在沙漠中最常见的动物就有骆驼,老鼠,蜥蜴,蛇等,相比较于环境温热的内地来说,沙漠缺水少雨的特点确实算得上是“生命禁区”!
除了动植物手,沙漠在白天的时候气温可以高达四五十度,而到了晚上,温度又可以变成零下二十多度!
在这种日夜温差极大的环境下,沙漠受限于毫无遮盖的地理环境,导致在沙漠中无处躲避,再加上沙漠中会出现许多流沙区。
如果一个人陷进去,没有人帮助是很难得到解救的,而正是因为沙漠中的特殊环境,这才让许多探险家为之着迷。
沙漠中的人类为什么会迷失方向?上文已经说明了沙漠中特殊的地理环境,而沙漠中最危险的不是它恶劣的环境,而是没有方向感!
许多探险家在开始探险沙漠时总是雄心勃勃,但是没过多久就开始打电话急救,而原因就是因为沙漠没有方向感!
而沙漠中的人之所以会迷路,是因为我们人类对于方向的特殊感应,而想要了解具体原因,需要通过以下两点说明:
第一点:参照物!
作为大自然中食物链的顶端,人类其实有很多能力是无法和动植物相比的,相比较于动物,可以依靠各种能力来分辨方向。
我们号称智慧种族的人类却只能依靠参照物,作为普通人类在城市生活中,我们是依靠路标和手机导航定位。
但是沙漠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地区,在这种地方下,我们想要找一个参照物是很难的,哪怕能找到一个地标也不行!
原因是沙漠中的风沙特别大,就算能选择一个地标,没过多久回头再看,就会发现自己的刚才寻找到的地标已经被风沙吹平!
第二点:人体大脑的自我认知感!
当我们失去参照方向感的物体时,这个时候在我们的感觉中会觉得自己按照一个方向行走,就是一条直线,但事实上这样做的后果就是越走越偏离原先预定的方向。
其实这样的原因是我们的心理问题,根据相关研究表明,我们在穿越陌生地形时,人类会遵循两种策略来进行甄别方向!
首先第一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将所有的事物与自己空间的位置联系起来,通过自我为中心来判定方向。
比如我们在城市中迷失路径时,如果找到路人询问路,路上就会告诉我们:在前方经过几道街以后左转或者右转,然后再看到某一栋建筑物后执行。
这就是典型的以自我为中心判定方向的方法,这种方法只针对自己熟悉的环境,如果放在沙漠中,会让我们一直围着原有的方向打转!
第二种就是依赖景观的特性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方式来确定位置,这就是我之前所说的参照物。
而我们之所以会迷失方向,是因为人类对大脑的利用,以上的两种方法使用了我们大脑的不同部分。
第一种的自我为中心的路线,是采用了位于大脑中心附近的称为尾状核的结构,它参与运动控制和习惯行为的学习。
第二种就是采用由大脑的地图制造者海马体驱动的,一直使用空间方法导航的人,在他们的海马体中有更多的灰质。
这可能的原因是锻炼次数过多,对于以自我为中心的导航者来说,他们的尾状核也是如此。
沙漠迷失方向后如何生存等待救援?作为新手,我是不建议我们去沙漠进行探险的,但是如果真的有朋友已经去往沙漠探险的途中,我希望你能记住以下几点,在关键的时候,有可能会提高我们的生存率!
1:保证自己可以生火的能力
许多朋友在前往沙漠进行探险时,总觉得沙漠是一片干沙和炎热的地区,但事实上白天的沙漠确实非常炎热。
但是等到了晚上时会非常寒冷,而我们在沙漠中探险的最重要的,就是保证自己拥有点火的能力。
而夜间的沙漠,一团温暖的火焰,不只是可以让我们不受寒冷空气的侵扰,也可以作为救援人员寻找我们的信号。
而沙漠中最好的燃料是鼠尾草和干刷子。都可以很好地点燃,必要的时候,干燥的动物粪便也是最佳燃料之一。
2:减少流汗而不最大限度地保留水!
我相信肯定有很多去沙漠探险的朋友会听到这么一句话,在沙漠中最缺的就是水,所以我们一定要携带足够的水源才行。
但是当我们真的行走在沙漠时,我们应当专注于减少流汗,最好的方法就是选择夜间行走,而不是阳光明媚的白天!
因为我们人体经过阳光长时间的照耀下,会让我们产生饥渴感,而饥渴感又会让我们丧失自己携带的水资源!
而人体温度如果太高,会让我们产生昏晕最终导致中暑而失去行动能力,所以在白天时,我们应当在一个阴凉处建造一个避难所,不要在阳光下漫无目的地四处游荡。
3:不要随意喝仙人掌内部的水!
我相信如果没有经过沙漠探险的人,肯定会听到过一个传说,那就是当我们在沙漠中迷路而没有水源时,可以喝沙漠中仙人掌里的水!
但事实上这种方法是非常错误的,因为仙人掌的水不够纯净里边会含有各种细菌,而有些仙人掌对人体是有毒的存在!
如果我们贸然喝下仙人掌体内的水分,会导致我们更快地死亡。
4:停止寻找食物和远离地面!
当我们在沙漠中因为迷失方向而精疲力尽时,这时候我们想的是,躺在沙漠中恢复自己的体力。
但是事实上这个时候,我们最好是选择一样东西,来垫在沙漠和我们身体中间,原因是沙漠经过一天的阳光直射,沙子的温度会高于空气温度30°!
而当我们迷失方向,最要紧的肯定是寻找食物,其实在寻找食物时,我们会浪费更大的能量。
所以最好的方法是停止寻找食物,因为我们普通人可以在不吃东西的情况下维持三周,但是如果不喝水只能维持三天。
5:身体不要暴露在阳光下和保持情绪安定!
很多时候,由于我们迷失方向,会在沙漠中感觉到焦虑,这种焦虑的情绪,会让我们做出许多不明智的行为!
所以当我们确实在沙漠中迷失方向时,应当尽可能地保持情绪上的安定,然后把自己的身体尽量过得严实一点。
只有这样才可以让我们避免在阳光下暴晒而导致的晒伤脱水,虽然沙漠是一个缺水的环境,但是当我们迷失方向后。
可能会走到渠沟峡谷路段,在这里最大的危险反而变成了山洪爆发,而相比较于缺水需要三天才会死亡,溺水会让我们在短短几分之内失去自己的意识。
写在最后:
所以这才是为什么沙漠中,会有许多人迷路,直到饿死才没有走出的原因,虽然探险沙漠确实会让人获得一定的成就感。
但是我还是不建议喜欢探险的朋友独自一个人走进沙漠中,如果确实想去沙漠探险,请一定寻找到当地最好的导游,或者是和专业人员一同前往!
千万不要随意把自己的生命当儿戏,要知道当我们出现意外时。最伤心的就是我们的家人了!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留言讨论和转发。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系网络收集,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ynstorm@foxmail.com 谢谢支持!